新闻资讯   海南周刊 | 三代人 六十年 一盏灯
1
一线海景酒店工程
一线海景酒店工
浏览:245
2
混凝土艺术工程
混凝土艺术工程
浏览:194
3
土建工程
土建工程
浏览:124
4
土建
土建
浏览:120
5
趸船施工现场
趸船施工现场
浏览:206
6
放鸡岛高脚木屋别墅工程
放鸡岛高脚木屋
浏览:278
7
土建工程
土建工程
浏览:130
8
港口与航道工程
港口与航道工程
浏览:185
9
大型船舶上岸施工现场
大型船舶上岸施
浏览:198
10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
土建工程施工现
浏览:183
11
土建工程
土建工程
浏览:182
12
土建工程
土建工程
浏览:120
 
海南周刊 | 三代人 六十年 一盏灯
发布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
 

海南周刊 | 三代人 六十年 一盏灯

  • 来源:海南日报
  • 作者:张文君 罗安明 贾磊
  • 时间:2023-07-10 07:36:31
 

文\海南日报记者 张文君

7月7日7时许,东方市八所镇墩头村海边,57岁的陈爱雄挎着工具包,像往常一样乘坐工作船,前往位于海上的东方四更沙灯塔(航标建筑物灯塔)巡检。

从天空俯瞰,那座被海水环绕的灯塔,更像是一座孤岛。陈爱雄是那里唯一的值守人员。44年前,他从父亲陈保隆手中“接棒”,开始守塔,从此像上了发条的钟一样,每天准时起床上班,确保航标灯闪亮如新,为海上的船舶引路。

如今,父亲已经故去,他又像父亲当年带着他维护灯塔那样,和儿子相伴去塔上开展检修作业。三代人,六十年,一盏灯,这家人接力守塔的故事仍在续写。

屹立海中的四更沙灯塔。受访者提供

奋斗

70斤电池用肩挑

陈保隆(右)和妻子。受访者提供

长11米、宽2.9米,有遮阳棚和救生圈……这是陈爱雄现在使用的现代化工作船。“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工作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船压着波浪前行,陈爱雄又想起了与父亲一起守塔的那些日子。

四更沙灯塔,位于鱼鳞洲北侧6.5海里处,塔高22米,为圆柱体建筑,圆切面直径约5.2米,塔身为白色,顶部是一盏航标灯。该灯塔距陈爱雄家——墩头村岸上路程约24公里,直线距离约7海里。

20世纪60年代,陈爱雄的父亲陈保隆作为东方第一代航标工,开始负责四更沙灯塔维护工作。那时的航标灯使用蓄电池,给灯换电池是陈保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当时最难的就是搬电池了,一组(箱)蓄电池有24个,每个3斤重,共70多斤。”陈爱雄清楚地记得,他年少时,父亲经常挑着70多斤重的电池带着他出门,徒步走20多公里,登上四更沙灯塔换电池。

到了1972年,为了方便运输电池,陈保隆弄来一艘长约4米、宽约1米的小木船。蹲在船上用木桨划船,成为他上班路上的常规动作。

然而,小木船最怕遇到西南风。一天夜里,陈保隆带着陈爱雄从塔上返航,海上突然刮起了很大的西南风,小船开始不受控制,往外海的方向漂去。情急之下,陈爱雄跳入水中,用绳子拉着小木船往岸边走,陈保隆在船上掌舵,最终两人成功将船停在了岸边。

1980年,小木船报废后,陈保隆又开始骑自行车搬运电池。

如今,海南省东方航道所为陈爱雄租借了一艘现代化工作船。不仅船的性能好,还配有一名船长和一名水手。陈爱雄上班路上的安全有了保障。

“我们计划购买一艘更加先进的执法工作船,大概今年10月投入使用,到时候航标工前往灯塔会更便利。”海南省东方航道所所长王林如说。

热爱

百件“古董”家中藏

陈爱雄(右)和陈阳。受访者提供

“瞧,这是换泡机,这是闪光仪,两件东西连在一起就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航标灯,现在已经不用了”“这个是智能一体化太阳能远程遥控遥测航标灯,两边是太阳能发电板,这是最新的一种航标灯”……7月5日,在陈爱雄家的一间工具房,海南日报记者见到了一批具有年代感的“藏品”。

这间约8平方米的工具房,保存着陈爱雄的许多记忆。里面密密麻麻地摆放着航标物品及维修工具共100多件:各式各样的航标灯、望远镜、高压水枪、万用表、锤子、钳子、扳手、螺丝刀、线路、尼龙绳等。

陈爱雄打开工具包,只见里面有些维修工具已锈迹斑斑,仍被他小心翼翼地存放在夹层里。“这些工具都跟了我几十年了,都是我的宝贝,就算用不上或坏掉了,也不舍得扔。”他说。

这间工具房最早是由陈保隆开辟的。陈保隆去世后,陈爱雄继续使用,在这里存放与工作有关的物品,学习摸索新的维修技术。

陈爱雄成为一名航标工,是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在兄弟三人中排第三,父亲一直很疼爱他。陈爱雄10岁时,父亲就带他去四更沙灯塔开展维护作业。

从小耳濡目染,陈爱雄对这个职业产生了向往。1979年,他开始协助父亲管理维护四更沙灯塔,1985年正式成为一名航标工。

更换电池、擦拭灯罩、检查灯泡、维修线路、清洗标身、给铁门和栏杆除锈……在很多人眼里,日复一日维护灯塔是一份单调枯燥的工作,但陈爱雄乐在其中。“每当看到船舶平稳顺利经过附近海域,我就觉得很自豪,因为我为航行安全做了一点点事情。”他说。

墩头村是一个典型的滨海渔村,村民大多是渔民,陈爱雄当航标工,实际上也为同村村民提供了引航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工作中结识了自己的妻子,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我很珍惜这份工作,很荣幸成为一名海岸线上的航标工。”

坚守

一根绳子三代用

存放在陈爱雄家工具房里的老式航标灯。受访者提供

“阿阳,系紧绳子,把航标灯托高一点。”近日,陈爱雄和儿子陈阳一起到灯塔上更换智能一体化太阳能远程遥控遥测航标灯。

陈爱雄拿着一根绳子爬上塔顶,然后从塔身外围放下绳子,由在塔底的陈阳用绳子的另一端系住航标灯。接着,陈爱雄一点一点把航标灯拉上去。

这个场景,陈爱雄太熟悉了。早在几十年前,他和父亲就是这么配合的,只不过那时更换的是蓄电池。在塔顶放绳子的是父亲,在塔底系绳子的是他自己。

绳子还是那根尼龙绳,只不过它已从陈保隆手里传到陈爱雄手里。“用了这么多年,绳子两头有些蓬松了,但用手拉一拉还很结实。”陈爱雄解释说,四更沙灯塔内有一个很窄的梯子,可供一人上下。塔顶更换大件时,需两人配合作业,从塔身外围往上拉东西。

随着科技进步,70多斤重的蓄电池变成了仅1斤多重的锂电池,老式航标灯升级为智能一体化太阳能远程遥控遥测航标灯。“如今,电池个头小了,换电池可以直接从塔内上去,但换灯时,仍需两个人配合,以绳子为升降工具。”陈爱雄说,如今每次更换航标灯,他都会带着儿子前往,让儿子熟悉航标工的工作环境。

除了绳子,望远镜也是航标工经常用到的工具。据介绍,陈保隆退休前,经常一个人拿着望远镜,在海滩上瞭望远处的四更沙灯塔,关注灯塔的情况。一天深夜,他发现灯塔的灯突然不亮了,立即叫醒陈爱雄,两人拿上电池及维修工具,乘船赶往灯塔,连夜进行检修。往返加上维修,共花了约6个小时,天亮时他们才回到家中。

父亲坚守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陈爱雄。成为航标工后,他全力投入工作中,即便是在身上系绳子给灯塔外墙刷油漆这样存在一定风险的活,他也自己干。

“我很佩服他,他对待工作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29岁的陈阳也将父亲作为学习的榜样。他告诉记者,父亲经常带着饭去灯塔开展维护工作,有一次,为了修理电池,父亲早上出门天黑了才回到家中。

跟着陈爱雄边干边学,陈阳目前已经掌握了一些灯塔检修的基础技能。

创新

一部手机“智能管”

陈爱雄(左)眺望四更沙灯塔。受访者提供

如今,各类先进设备“上岗”整体提升了工作效率,但航标工的敬业精神没有变。

打开手机上的航标灯管理APP,点击页面上的“航标灯管理”,再点击“四更沙灯桩”,陈爱雄就能清晰地看到太阳能发电板功率、航标灯功率、航标灯状态、电池容量、电池电压、电池充电电流等各项信息。

“一旦航标灯出现异常,手机就会收到提示信息。”陈爱雄说,以前,他主要通过人工瞭望、巡检、过往船舶反馈等方式,掌握航标灯的状态,如今,拿着一部手机就能实现“智能监管”。

近年来,海南省东方航道所加快应用新技术、新设备,陈爱雄的工作有了更多“科技感”。“我们使用遥控遥测系统,在智能一体化太阳能远程遥控遥测航标灯中装入了北斗定位芯片,这样可以通过手机端、电脑端随时获悉航标灯情况。”王林如介绍,他们还使用无人机开展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尽管有了科技的助力,陈爱雄对灯塔维护等工作仍然一丝不苟。“父亲常教导我,不论做哪一行,都要认真负责。”他说,科技降低了我们的工作强度,但有些工作还得靠人去做。

目前正在使用的智能一体化太阳能远程遥控遥测航标灯由塑料透镜、太阳能发电板、海事铝合金灯座、LED光源、智能闪光器、日光开关、电池等组成。陈爱雄每个月4次前往灯塔对这种航标灯进行维护,维护内容包括检查线路、检测电压、擦拭太阳能发电板和塑料透镜,给太阳能发电板刷油漆以防止其生锈等。

这些年,陈爱雄多次被海南省交通运输厅、海南省港航管理局等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先进航标工”“港航标兵”等,但他并未因此而停滞不前。

平时不忙的时候,陈爱雄会去东方航道所协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找几本书看看。“灯要一直亮,人也不能停止学习进步。”他说,老航标工也要学习新知识,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海南部分特色灯塔

⦾临高角灯塔:1894年建成,为世界一百座文物灯塔之一

⦾三亚崖州丝路之塔:高95米,为我国最高航标灯塔

⦾三亚大小洞天灯塔:拍摄婚纱照的绝佳背景

⦾琼海博鳌灯塔:亚洲混凝土结构灯塔中的第一高塔

⦾文昌木兰头灯塔:高73米,曾被誉为“亚洲第一灯塔”

⦾文昌铜鼓咀灯塔:迎接海南岛清晨第一缕阳光的灯塔

⦾东方鱼鳞洲灯塔:是东方市的标志,也是北部湾的重要航标

文字/罗安明

  做一盏发光的航标灯

  罗安明 贾磊

  擦拭灯罩、更换电池、给栏杆除锈……航标工的工作普通而平凡,甚至有些单调枯燥,但却值得我们尊重和崇敬,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进步,我们的国家都需要一批批像螺丝钉一样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

  航标工的工作也是不平凡的,每当夜幕降临,海南岛四周的海面上漆黑一片。此时“站”在海岸线最前端给船舶“引路”的,便是那些闪着光亮的灯塔和水上浮标。而负责维护这些助航标志的,正是航标工。

  采访中,记者问一位航标工:“你为什么愿意守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他的回答是:“如果我不守,哪一天航标灯出故障了,海上的航船怎么办?”正是出于心底的一份责任感,他们选择了与浪花、海鸟为伴,一个人守着一座塔,一年又一年。

  环岛走一圈,我们会发现海南有不少像陈爱雄家这样两代甚至三代“接棒”守塔的航标工之家,比如马村航道所的张秀明、张贤波父子,铺前航道所的韩发光、韩群畴父子。有的家庭已持续守塔近百年。在他们心中,自己有两个家,一个在陆地上,一个在灯塔上,平时两点一线工作生活,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便只能顾上塔上那个家。

  一代又一代守塔人,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传递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的航标灯精神。所谓航标灯精神,在这些航标工身上具体体现为筚路蓝缕、勤勤恳恳的奋斗精神,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坚守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

  微光汇炬,星河映海。当前,海南正按照“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加快建设自由贸易港。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航标灯精神,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做一盏发着光亮的航标灯!

原标题:三代人 六十年 一盏灯

 
责任编辑:韦晓凡
 
 
上一篇:海报深观察 | 年产值近3亿元!一粒胡椒圆海口大坡镇致富梦   下一篇:返回列表